旅游服务热线 12345
咨询电话 0393-6986599
03 2017-06

东北庄杂技节目分类


       形体技巧  形体技巧是靠演员们的形体动作完成的艺术造型,讲究迅速敏捷,身段灵巧,造型优美,错落有致,明快活泼,利落干净。形体技巧要求有过硬的腰功、腿功、倒立和跟斗基本功,是东北庄杂技艺人的看家本领,也是东北庄杂技的主流。形体技巧分为四大类:腰、腿、顶(立)、跟斗。腰功要求做到“上盘插花盖顶,下盘老树盘根”,分上腰、下腰、闪腰,上盘右斜叉、左斜叉、下盘右斜叉、左斜叉;腿功分为正腿、侧腿、摆腿、膀腿、单前腿、正腿蹈、腿叉、单卷腿等;顶功分为靠顶、稳顶;跟斗分为前空翻、后空翻、侧翻、旋体翻、虎跳、卧地跪等。形体技巧技目品种占整个杂技技目的半数以上,有以平衡为主的“晃板”、“晃梯”等;有以跟斗为主的小武术“钻圈”、“刀焖子”、“火焖子”、“地圈”、“片桌子”、“大跳板”等;有以顶功为主的大武术“三节顶”、“三上楼顶”、“抱塔顶”、“九头鸟”、“单双推”、“小双推”、“大双推”、“蹬九个人的顶”、“抱腰子顶”、“大莲花顶”、“五把顶”、“双勾骑顶”、“抱头顶”等;有以软功为主的“滚杠”、“转毯”、“花滚灯”、“钻筒”等。

       耍弄技巧  杂技除了调动人体内在潜力外,还有就是耍弄物器。耍弄技巧是借用道具或抛接或旋转或用手将物体飞转藏露,千变万化,以眼疾手快、迅速准确称奇。耍弄技巧节目起源于上古,耍弄的前身自然是熟练地操纵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古文献对此类节目记载较多,在东北庄保留的传统杂技节目中可以看到由原始的狩猎工具发展而成的杂技项目甚多。比如东北庄杂技的“飞叉”、“手技”、“杂耍”就是由人类使用石块、树枝、棍棒等工具演化而来的;杂技中的弹、射、投、掷的技巧,则是原始人操纵弓箭的结果;“转碟”、“绳技”、“轻蹬”、“重蹬”等是从人们熟练操纵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发展而来的。

      高空节目  高空节目是利用特制道具,完成人数众多的空中造型,要求胆大心细、配合默契,是胆、智、力、巧紧密配合的高难度表演。高空节目也是我国原始人类在狩猎和采摘劳动过程中,自然练成了在空中攀缘的种种技能,将这些技能加以整理、提炼和艺术处理后,就成了杂技项目传流至今。东北庄杂技中保留的传统节目“上刀山”、“上老杆”和现代节目“秋千飞人”、“空中飞人”、“空中游绳”、“三人飞车”、“浪桥飞人”、“蹦床飞人”、“十字飞人”、“空中吊子”等,均属此类节目。

      气功  气功即古代的“导引”,也称做“吐纳”,起初作为中医学的一种医疗手段而流传于世。气功的产生与其他医学知识一样,来源于人类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国早期气功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道家武当山的《炼性修真全图》,这是由东周老子、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宋代张三丰等著名道士秘传下来的;一是佛家少林的内功《一指禅》。原来气功是作为健身养性之用的,尤其在中国武林中,在武功的基础上,气功可作为健身、强骨、定神、自疗之用。后来气功被引入杂技节目中,编练了各种各样的“气功”表演,于是逐渐形成了“软气功”、“硬气功”、“冷气功”、“热气功”等,这些气功有真有假。在东北庄流传的气功节目有“气断铁链”、“银枪刺喉”、“睡钉床”、“油锤灌顶”、“开砖砸石”、“捏石成粉”、“食指透砖”、“劈掌断石”、“鸡蛋立人”、“油锅捞铁链”、“气功吞锡”、“刀枪不入”、“汽车过身”、“踏纸”、“踩气球”、“踏灯泡”、“吊纸环”等,其中著名杂技艺人李全法自创的“五千斤大力士”节目最为精彩。

      驯兽马术  动物驯化是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按照人的意志去完成某些指定的动作,以达到娱乐欣赏的目的。驯化动物的起源自然是和早期狩猎生活有关。原始社会,人们对一些动物从捕获到畜养、驯化,使之用于娱乐,即是最初的马戏。东北庄刘家班驯化动物节目由来已久,直到清朝末期刘氏艺人还经营有“老虎棚”,节目有“驯虎”、“马术”、“斗鸡”、“斗羊”、“羊走钢丝”、“狗钻火圈”、“小狗识字”、“狗拉车”、“驯猴”、“狗熊晃板”、“狗熊耍叉”、“狗熊骑摩托”、“狗熊打篮球”等。

     马术是人在奔驰的飞马上表演的各种技艺。马术表演是东北庄杂技节目中的重头戏,是一套由十多个节目串连而成的既有形体技巧,又有骑术的综合动作表演。在马术表演中,马匹飞驰,人马配合,紧密协调,既有惊险动作让人咋舌,又有许多艺人造型给人以美的享受。其节目有“马上大战”、“镫里藏身”、“片马”、“八步赶蝉”、“倒骑马”、“双马”(一个人骑两匹马)等。

      乔装口技   乔装表演是借助道具乔装模仿某些动物的动作表演。这类技目要求形象逼真,造型健美,举止自然,栩栩如生,不漏破绽。原始狩猎时,人们要想捕获大型野兽,有时采取披着兽皮模仿兽以接近野兽与之搏斗,最后用武技将野兽制服的诱惑办法。在欢庆胜利总结经验时,人们模仿诱捕活动的过程进行表演,最后发展成乔装动物戏和口技等节目。东北庄保留的传统乔装节目有“舞狮”、“舞龙、”“二鬼摔跤”等。

东北庄保留的口技节目有模仿画眉、百灵、布谷、杜鹃等不同鸟类鸣叫的“百禽鸣”;有学大街小巷各种叫卖声的市井生活小品“叫果子”;有学狗吠、猪号、驴叫,甚至飞机、大炮、汽车、火车、队列排练、乐队吹奏、刮风、下雨、着火等生活和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的“吟叫”。常令闻者如亲临其境。吟叫分明春和暗春两种,演员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叫“明春”;演员藏在帐子后边的叫“暗春”,也叫“隔壁戏”。

幻术表演  幻术表演是以智力为核心,以快捷的手法和奇巧的道具为主体,借助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以有化无,以无变有,翩翩而来,冉冉而去,神秘玄妙、变幻莫测的表演。史载幻术表演起源于我国宋代,磁铁、火药的出现为幻术创作提供了条件。由于科学的不断进步,使以科学为基础的幻术表演也不断发展。东北庄杂技中保留的幻术表演有以手法幻术为主的节目,如“三连巾”、“别牌”、“变花”、“变球”、“九连环”、“手铐”、“鸭台”、“飞收音机”、“空碗来酒”、“空中变寿桃”、“钓鱼”等;有以藏掖为主的搬运幻术,俗称“古彩戏法”,即在卧单的遮盖下,变出酒菜、玩具、水碗、火盒、动物等比较大件的物品。表演这种节目不仅要眼疾手快,还要有浑厚的柱子功夫,即一定的负重能力。因为在出现这些东西之前要不露声色地藏掖在演员身上,其火不烧身、水不湿衣的携带方法相当巧妙。另外还保留有传统幻术表演“吞刀”、“吞火吐火”和由其发展演变来的“吃针”、“吃灯泡”等。

拉洋片  拉洋片又叫“推洋片”、“西洋景”,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这种艺术靠艺人利用特制的道具,优美的唱腔、唱段,迷人的画面吸引观众。艺人们将古今中外的有趣故事画成若干张画片(一套20张左右)放在一个箱子里,通过小窗口的放大镜一张张地让观众观看。将画固定在木板上推给观众看的叫“推洋片”。推洋片有单车、双车两种,单车8个窗口,双车16个窗口。将画面用绳子吊着一张张拉给观众看的叫“拉洋片”,一般有4个窗口,故也叫“小四门”。拉洋片的场地一般设在杂技棚门口,主要是为杂技棚表演招揽观众。一般大的杂技表演团体都有这种设备,也有从事拉洋片的艺人自制设备独立经营到各地演出。旧时东北庄有拉洋片的道具十多个,其中有推洋片的单车、双车,也有拉洋片的“小四门”,现在村内只保留一套完整的拉洋片道具。

不论是“推洋片”还是“拉洋片”,表演方式及演唱形式基本相同,使用的道具均为四周安装有镜头的木箱,形如钢琴,箱内装备数张图片,并使用灯具照明。洋片箱周围安有小窗口,每个窗口都镶有放大镜,镜里面各有一块布帘,用绳捆着。表演时表演者在箱外拉或推动拉绳,操作图片的卷动。窗口下摆着小长凳,观众通过镜头观察到画面的变化。通常内置的图片是完整的故事或者相关的内容。表演者同时配以演唱,解释图片的内容。木箱边上装有架子,架子上面安上锣、鼓、镲,各由线绳拴着。表演前表演者一边高唱着:“哎......往里头瞧来往里头观,小寡妇上坟你再看看啦哎......”一边招揽观众。当人们把所有座位坐满用眼睛对着窗口往里看时,表演者把绳一拉,窗口布帘慢慢打开了,通过放大镜看到画面放大了许多倍,木箱里还配有机关,使画面上的人物能够活动,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艺术效果。兴奋的观众,一个个全神贯注,饶有兴致,欣赏着画面,听着表演者风趣幽默的唱词,感觉真实、新鲜、别致,有如饱尝了一顿文化大餐。

 表演者唱完,再重新换观众。有些人不肯花钱去看图片,只是站在近处听表演者趣味无穷的唱词和有板有眼的解说,表演者唱得得意了,就在尾处甩个高腔,变个相,逗得众人捧腹大笑。有的艺人在箱内加上一两张“花叶子”(色情画面),遇到观众是中青年人时,故意在结束时在观众面前闪现,让观众笑骂着离开。在场外没有看到画面的人看到观众红着脸笑骂和表演者滑稽的表情,就询问观众看到了什么,观众因看到的色情画面没法用言语表达,这时往往和表演者同时说“你看看就知道啦”,使没有看到画面的人禁不住掏钱观看。

 拉洋片的演唱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其内容多是劝世之作。现在东北庄拉洋片艺人会演唱的唱段有二十几段,这些唱段大多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的,如《大闹义和团》、《庚子年间》、《刘大人私访》、《大闹月明楼》、《刘伯温修北京》等。新中国成立后,新编曲目有《全国解放在眼前》、《十月一日这一天》、《除四害》、《百万雄师下江南》等。